爱情空间 首页 > 情感
感觉借语气生存
巴别塔无所不在,
时时出没,它早就印刻在你我心里,
分手年限久了,一旦有机会重提,都会有个“话当年”的环节,恩恩怨怨,想趁此找个释怀。我那遥远的第二任男友是当年的学弟,堪堪相处了七个月,“一言不合”就不再往来。中间有个插曲:大半年后深夜里送他生日祝福,对方还是受到了震动,问能否告知他何处做得不好?可不可以改过重来?
彼时用的还是老古董BP机,怔怔对着那一行,思忖了一刻钟,回过去一行:没什么,还是做朋友吧。
从此只见面时领首示意,未再深谈过一句。
但这些年来,经历许多过后,竟无限怀念他那些优缺点:真诚却也不加掩饰地直白迫人、家教良好始终不懂越雷池一步、正直感鲜明却也小事上是非难断,什么条件都不错却也和完美无缘……就是这么一个想起来还有些叫我惋惜的家伙。当然,岁月倘若让这些淳朴美好变质,我也毫不诧异,因为他的确拥有大把的时间和可能被宠坏--那,简直是一定的。还试过从同学朋友圈子里交叉出去找他现在的行踪,未果,最后听到的消息应该是他出了国。而今作为心理补偿,时常和女朋友们扼着腕谈论起他,特别是在一起光顾各家新开张饭馆尝鲜的过程当中。
莫扉最最瞧不起我这个腔调,有次忍无可忍了,印度菜吃到一半,搁下餐具,阴阳怪气地质问:“难道,你还想和他破镜重圆不成?”
“也没有啦,这个愿望倒是小于3%。”
“那又为何念念不忘呢?”
我认真地把盘子移开了去,叹一口气:“其实,只是很想很想澄清一段心情,告诉他那个时候我那么决然地离去背后真正的原因。”
“哦?说说看。”
“因为后阶段相处之中,每每针对我任何提议,他都不假思索回答:你说的总是对的。”
莫扉眉毛使劲挑了挑,表示不解:“这你还不满?”
我示意她再听一遍我的陈述--你,说,的,总,是,对,的-重音放在了“你”。
这一次,她懂了:“有些讥诮反讽的味道,不知是否属于无心之举,可听上去的确不受用。所以你要分这个手是有根据有理由的。”
全世界身处各种简单关系、复杂关系的人们听好了,有一条朴素的真理也许大家都知道,却在执行中无法善加利用,那就是-要记住,无论说怎样的话,其功用为何,“怎么说”永远比“说什么’重要。
心理学领域有一种称为“印象形成”的研究,意为通过零星不全面的信息去判断并不熟识的人的性格,或对某件事的态度。有人证实在这个过程中,最需要采集到的其实是这个人的声音信息,因为它才可以真正揭示出说话者的意图倾向。2010年4月,亚利桑那大学阿什利·梅森(AshleyMason)和大卫·萨巴拉(DavidSbarra)两位心理学博士在《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期刊发表文章,谈到他们对一批新近分手人士的调查分析。这个实验请来了105位被试,其中38名男性,67名女性,平均离异时间在3.8个月左右。研究者设计了一套问卷,主要问的是被试对于前伴侣的感觉,以及他们如何描述这段关系,等等,同时会做前30秒的语音记录和文字整理。收集完答卷之后,研究者又找来了两组人分别对录音和文字作分析,评价这些信息带来的隐含内容,比如此人控制情绪的能力、对待裂痕的态度和处理压力的方式,最重要的是,要判断出他们如何看待这段已经结束的关系。结果他们发现听了录音的“评判员”都能对说话者心理状态、想法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包括相处时间长短、谁先提的分手、分手至今时间长短等而倘若只看过纸面陈述的话,则难以得出有效的判断。可以看到,实验充分证明了语言在某些境况下的乏力。
西哲大师维特根斯坦后期无论著书还是讲学,都强调“哲学先是语言后是逻辑”,这个说法移植到男女交往中来,其实就变成了“恋爱先是语气后是语言”。想想看,世上多少结束之后不可弥合的情感都因为一句表述不得当!而旁人,非亲历所不能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