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空间 首页 > 情感

买房逼走新郎

 有的时候,并不是别人太“绝情”,而是我们的要求太“绝对”。只要稍稍做一些信念上的调整,或许一切都不一样了。 我和男友在一起4年了,我们的感情一直很好,可问题就出现...

 有的时候,并不是别人太“绝情”,而是我们的要求太“绝对”。只要稍稍做一些信念上的调整,或许一切都不一样了。

 我和男友在一起4年了,我们的感情一直很好,可问题就出现在今年,我们准备结婚,双方自然谈到买房子的问题。但是现在的房价太高了,我们自己是承受不起的,只能“啃老”。可他是个孝顺的孩子,家里条件不太好,所以他不想管父母要钱,希望我们的房子能靠自己的实力来买,但是我们都很清楚,以我们的实力,在10年内都买不起的。

 但我家里逼得有点紧,我一次又一次找他谈。本来我们已经定了日期去领证。可就因为这件事没谈妥,他说我们先冷静冷静,再想想。于是这问题拖下来,我的年龄越来越大,房价也一天一个价地涨,再不买房,我“啃”光了父母,也买不起了。于是我父母跟我说,如果他们家再不买房,就让我和他分手。我夹在中间很为难,一方面我理解父母这是为我们好,一方面也抵触跟他提这件事。

 思前想后,我跟他说,如果再不买房,我们就分手吧。其实我只是拿分手来要挟他一下,可没想到,他竟然说“好吧”。我们就这样因为买房分手了,我不明白为何我们四年的感情竟然顶不过一套房子,其实我并不是要豪宅,我只是想要一个属于自己的温暖小窝。父母的钱我们以后可以还,并不是让他们白给。他怎么就不明白呢?我感觉又委屈又痛心。现在我应该怎么做呢?帮帮我吧!

 本来要做幸福新娘的恩希,转眼之间变成了“逼房女”,不仅赔了房子,还“折了”新郎。“逼房女”,是近年来对在结婚前要求男方买房子的女人的称呼。“逼”指她们“无房不婚”,以买房作为结婚的条件,看不到房子,就不结婚。这样的女人被网民们骂为“垃圾”、“拜金”、“物质女”……其实不排除有一部分人是出于功利性的考虑,但大多数像恩希这样的“逼房女”其实是出于一种心理需要,才将房子看得那么重。

 认知心理学帮助我们看清这种心理需要——恩希认为“房子一定是要买的”,这样的观念是她的“绝对化要求”。她认为买房是结婚前“必须”要做的事,要结婚就“应该”买房,这些要求可能来自她父母的教育,也可能来自她从小长大耳濡目染的社会观念。总之,它已经悄悄固化为她坚不可摧的“要求”,虽然“绝对化”,她却并不自知。她不认为自己提出的这个要求是不合理的,所以她才会一遍又一遍地“逼迫”男友,她更不明白,男友并不是因为“买不起房”而离开的,而是因为她的“相逼”才选择放弃。

 是什么原因让恩希活在必须买房的“绝对化要求”里不能醒来呢?生活中有很多的目标,为了完成这些目标,我们需要对自己有所要求,偶尔也需要对别人有所要求,这是一种自我保护。

 就像恩希在意房子,并不完全因为她看重房子的价值,更多的是因为女人对“房子”的意象是“家”。她想要的并不是价值不菲的不动产,而是属于她和男友独立的“家”。她可以每天为它早早回家打扫,她可以花些心思把它打扮得很温馨,她可以和男友甜甜蜜蜜不担心被人打扰……对家的情感需求让她产生了自我保护的需要,再加上父母的压力,她自然将“买房”作为“绝对化要求”。

 还有一部分自我保护需要,来自于对婚姻的不信任,尤其是对于恩希的父母,他们对女儿的爱,会让他们更多地考虑男方生活的稳定性。如果没有稳定的物质基础,会让他们缺乏安全感,不信任男方的能力,所以也就产生对“买房”的“绝对化要求”。

 对恩希来说,她需要试着弱化“绝对化要求”——难道房子真的是结婚的“必要条件”吗?这是一个社会问题,有人支持有人反对。但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在我们的主观世界里,“绝对化要求”都是不合理信念。它只会带给我们和身边的人压力和强迫,让我们紧紧握着自己的标准,不容易接纳对方的价值观,造成一次又一次的沟通失败。“绝对化要求”对于婚姻,常常是“杀手锏”。

 方法永远比问题多,满足要求的方式永远比要求多。如果恩希的“绝对化要求”可以从“婚前必须买新房”简化一字,变为“婚前必须买房”,他们或许可以考虑一些价格合理的二手房;如果她可以将“婚前必须买房”小小地更改为“婚后必须买房”,他们或许可以先租房结婚,然后存钱在婚后买房……有的时候,并不是别人太“绝情”,而是我们的要求太“绝对”。只要稍稍作一些信念上的调整,就能既满足自己的需要、安全感,又能促成美满的关系。

 绝对化要求又叫“应该主义”,是一种不合理信念。指人们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一事物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它通常与“必须”、“应该”这类字眼连在一起,如“我必须考出优秀成绩”、“别人必须很好地对待我”、“结婚必须买房”等。怀有这样信念的人极易陷入情绪困扰中,就某个具体的人来说,他不可能在每一件事情上都获得成功。

买房逼走新郎

上一篇:不做打折新娘

下一篇:婚姻需要钝感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