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空间 首页 > 情感
同性依恋≠同性恋
同性之间也有特别的情愫,那种感情并非是爱情,那是在迈向更好的自己之前,对美好的一种爱慕和依恋。
我是大一的新生,终于离开爸妈的管制来到一个新的城市开始新生活,没想到,遇见阿卡之后,我的生活完全被搅乱了。
阿卡是我的室友,住在我上铺,她是那种看起来很文静的女生,在一群人里显得很特别,单独说话时样子却异常诚恳,笑起来像只猫,第一眼见到她,我就很喜欢她。
我是个“假小子”一样的女生,连裙子也没穿过几回。阿卡是第一个主动和我亲近的女生,所有的时间我都用来和她在一起了。我们一起上课,一起吃饭,一起上晚自习,一起散步,一起逛商场……同学们说要找我,就找阿卡就对了,我绝对和她在一起。
我很欣赏阿卡,她很独立,有自己的想法。她拖着我去参加各种协会、各种讲座,她希望自己像个呼呼喝水的小苗一样迅速成长;她带我去买好看的裙子,教我化妆……周末的时候,阿卡会回家,我感到很寂寞很孤独,一个人也不知道该干什么好,觉得心里空荡荡的。
有一次我们一群女生去喝酒,不知怎么就聊起了找男友的事情,有人开玩笑说:“阿卡,你找什么男友啊,你看看小简不比任何一个男人差。”当时我和阿卡脸都红了,后来喝多了,我竟然顺势靠在阿卡肩膀上,她转过头问我是不是还好,那一刻我竟然心跳加速。
第二天醒来想起来昨天发生的事情,我开始有点后怕,难道我就是大家所说的同性恋吗?我和阿卡到底是什么感情?我有意疏远阿卡,但是看到她一副不知所措的表情,又觉得自己太过分了。
告诉我,我到底是不是同性恋啊?
性取向是个复杂的问题,科学家们还没有弄清楚到底什么会影响一个人是同性恋或者异性恋。我们也会因为对性取向的概念不了解,而把对同性的感觉或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中的同性一些特别的行为与性取向等同起来,产生误解,开始担心自己的性取向。
同性依恋是友情的“升级版”
在成长过程中没有什么同性密友的心旅人小简,在遇到第一个“闺蜜”的时候就蒙了,她和对方情意绵绵,天天黏在一起,就像恋人一样,这不就是传说中的“同性恋”吗?其实,我们需要在“同性”和“恋”之间加一个字——“依”,加起来称之为“同性依恋”,这才是小简和阿卡的感情定位。
同性依恋是友情的“升级版”,无话不说、形影不离是建立在对方某方面让自己充满了向往和认同的基础上:就像小简,从小被严格管教的她渴望像一个真正的女生一样充满女性气质,阿卡正好具备这些品质,小简就像一个虚心的小学生充满了好奇,阿卡就像一个无私的老师不停地带着她到处见世面。但是小简只有一个好朋友,因为同学的调侃,这段“同性依恋”被格外地放大,蒙上了“同性恋”的面纱。
同性依恋不是同性恋从儿童期过渡到青年期的生理和心理发育,大致要经历:两小无猜期、两性疏远期、两性爱慕期和恋爱期。
有些人在两性疏远期时可能会走上一条小路——同性依恋,但大多数走在这条小路上的人,都会顺利地走回“两性爱慕期”,一般不会发展为同性恋。
同性依恋的心理发生机制为“同性认同”,即通过模仿、吸纳对象身上的某些人格品质,获得自身人格发育。这是正常的心理发育过程,不能与同性恋混淆。
性别认同,让自己变得更好自我认同是我们每个人依据自己的经历理解到的自我,自我认同中最基本的一项就是性别认同——一个人把自己看成男性或是女性。性别是出生之前就确定的,性别认同却是一个相对漫长的阶段,我们需要逐渐地完善它,其中有一种方式就是通过观察、模仿和学习其他同性。这种方式往往发生在青春期开始之后。
青春期,每个人的性别角色意识达到新的认识高度,力求从各方面都使自己更符合社会对两性的期待,使自己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男人或女人。比如女孩子们渴望结识年龄稍长的,能保护、了解和爱护自己的“姐姐”;男孩子们则愿意和见多识广的人交往,并特别崇拜有创造性、有独立见解、事业有成的“哥哥”。开始时是效法,进而发展成为爱慕依恋。这种情结的发展在两性疏远期是十分自然的。
这种爱慕和依恋有助于让自己发现将来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也有助于让自己看到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这是在迈向成熟过程中的正面力量。
同性认同指在性别认同中只对与自己相同性别的对象有认同感,喜欢与同性交往。这种认同在每个人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中都会出现,因为我们需要首先对自己的性别具有认同感,才能确立完整的自我认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种认同时期只是一个短暂的阶段,慢慢就会随着自我同一性的稳定,开始对异性投注兴趣。但有一部分人,会出现同性认同的“固着”,因为某些生活事件的影响,会继续保持对同性的好感和安全感,甚至在性爱、心理、情感上的兴趣,均指向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