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空间 首页 > 宝典

相爱路上,一定要抓住决定性的瞬间

  年轻一代,到底应该有一个怎样的未来?  我们提倡三思而行,但一件好的事情,往往一思就犹豫了,二思更迟疑,三思就放弃了,所以人完全没有活出自己真正的样子。希望我...

  年轻一代,到底应该有一个怎样的未来?

  我们提倡三思而行,但一件好的事情,往往一思就犹豫了,二思更迟疑,三思就放弃了,所以人完全没有活出自己真正的样子。希望我们新一代的人有生而为人的生命的连续性,在他的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各个时期,都能活得很真实,是一个由内向外生活的人,而不是由外向内、活在别人眼光里的人。

  我们的生活中,太多人放弃了太多次本可以改变整个人生的一瞬时机,但也有很多没有放弃的人,这样的人是让人难忘的。

  而细化到爱情领域,在相爱的深情里,人一定要紧紧地握住那一瞬——人生中决定性的那一瞬。

  我考入复旦大学时,全校总共五十几个留学生,都是来自欧美和日本。当时学校有个学习制度,就是要选一个中国学生和一个外国学生住在一个房间,外国学生在这里学习多长时间,你就跟他住多长时间,一般也就是一年,最长两年。这样彼此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外国学生可以很快地学习到中国语言和文化。我当时跟一个美国人住在一起。

  有一次学校组织活动到上海的国棉六厂,一位年轻的女共青团员、先进工作者带领大家参观。美国留学生里有个男生,中文名字叫陶明龙。他一看到这位女生,眼睛就发亮了,直呼这个姑娘太可爱。

  男生看到可爱的女生,经常心里想:哎呀,这个女生太可爱了。但实际上他可能就是感慨一下“太可爱了”,然后什么行动也没有。但陶明龙不一样,他开始想方设法跟她说话,跟她要联系方式,表现出了特别坚定的意志。最后,两个人谈了恋爱,但陶明龙远在美国的父母坚决反对,对他表示:如果你要坚持,从此断绝你的经济支援。面对这些困难,陶明龙还是不放弃。离开复旦大学的时候,他们两个人结了婚。当时,他们连回美国的飞机票都买不起。后来两人去了香港,在码头钉箱子打工,干了半年就为了挣出回美国的飞机票钱。最后他们在一起生活得非常幸福。在爱情里,人最初动心的那一瞬间往往具有真正的决定性意义,能最终建立起一个非常幸福的、有价值的生活。

  在上海,有一家在年轻人中非常受欢迎的咖啡馆——鲁马滋咖啡馆,它有三家分店。这家店是怎么来的呢?一个上海姑娘去日本留学,认识了一个日本男青年。大冬天,两个人走在东京街头,忽然闻到一股非常芬芳的气息——来自咖啡馆。就那一瞬间,这个姑娘心里涌出一种强烈的愿望,跟男生说:这样吧,我们一起去上海,这辈子就开一家咖啡馆。男生对咖啡一窍不通,女生其实也不明白。但是男生抓住那一瞬间说:好,我们去。

  回来以后两人坚持用最高标准来做咖啡,做得特别好。后来我跟他们一起把咖啡馆做成了一个电影主题咖啡馆,很有特色。他们两个人的生活,就这样通过做一件彼此都喜欢的事情建立起来了。而这源于当初那一瞬间的决定,所以我觉得爱情本身,有时候就是在那几秒钟决定的。而我们很多青年没有这几秒钟的领悟。

  我想起《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1900的一眼之缘,他在那一瞬爱上一个姑娘。那个姑娘在纽约,他就坐船到了纽约,走向甲板。他的前半辈子没有离开过这艘船,他是个孤儿。当他走下甲板的时候,大家都看着他,很开心地目送他,但他突然停住了。因为纽约太大了,他要找的这个姑娘在哪条街都未必清楚,他要尽力去开始新的生活。这一切都和有可控性的88个键的钢琴完全不一样。他交付的未来有大量的未知细节,这些细节都不一定是他能够承受的。这使未来变成一种恐惧,一种极大的阻挡和压力。这部电影非常值得一看,它不仅仅是个浪漫的、孤独的、悲怆的故事。

  时代复杂,怎样抓住瞬间在这个时代,我们每一个青年既要追求爱情,又要面对无限复杂的世界。我们不像我们的前辈面对的是一个可知的世界,尽管辛苦,尽管艰难,但是只要肯付出、奋斗,他们心里是踏实的。但是我们的新青年面对的未来生活是茫然的,是一片未知的岁月。这时候,年轻人既要承担爱情,又要承担未来,就太难了。所以1900最后回去了,退回到自己的88个琴键里,回到可控、可知的生活中。

  今天的青年,面对这种复杂性,如何去爱,如何去创造自己的生活?1900知道自己的悲哀,他说:我已经与这个世界擦肩而过了。但是今天我们的年轻人没办法和世界擦肩而过,于是深陷困境。

  2020年,我国20——34岁的年轻人有2.9亿,这么大一个群体,他们的未来在哪里?这是个很焦虑的现实问题。怎么发现自己生命的决定性瞬间,再从这里出发,拓展我们的生命宽度和深度?现在的青年内心特别矛盾。

  今天的社会是个“文明三明治”,我们的爷爷奶奶是在农业社会里那种淳朴和勤劳的环境中成长的;父母可能是在工业时代成长的,改革开放、讲绩优、讲绩效、大批量生产;而我们又活在后现代社会,网络化、大数据、人工智能……这三个夹层之中,现代的青年,按道理说应该是活得更自由。我们的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9%发展到2021年末的,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跨越。人可以不停地穿梭在三种文明之间,我们的生活本该更自由了,但实际上我们更彷徨、更焦虑了。

  我很喜欢杜瓦诺的《维尔旅馆前的接吻》这幅照片。杜瓦诺是著名的贫民摄影师。照片中的两个年轻人在巴黎街头,在维尔旅馆前接吻,但是这幅照片并不令人愉悦。第一眼看上去,照片表现的气氛是浪漫的,但是仔细体会你会发现照片的焦点是路人。

  现代社会,城市的意义就在这里,大家都匆匆而过,互不关注。那种人际关系的介入感、相互的嵌入感、制约感,在城市的新文明里消失了。这两个人可以在城市街头接吻,在神情淡然的行人前接吻。这个吻是自由的吻,无关他人。如果他们是在一个村庄里,那就不得了,但这里是巴黎,所以他们拥有这种自由。这张照片给人最大的感觉是沉痛,因为太多人放弃了这种自由。我们要不要接这个吻,都是要看周边:别人怎么样,朋友怎么样,父母怎么样……活在别人的眼光里。

  这种矛盾性是我们今天的普遍状态。我们拥有自由,但是又不实质拥有它,它近在身边,却拿不到。所以我们中国青年普遍地面临“一步之遥的问题”。观念上跨不过去,虚妄的恐惧统治着自己,这造成很高的心理门槛。这是因为历史转变得太快,我们的身体在城市里,灵魂还在乡村。这是我们今天的时代矛盾同自我的尖锐对立。所以抓住这一瞬对我们当下的青年来说太重要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