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空间 首页 > 情感

疑心病让爱挂掉

 我们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受一些伤,而这些伤会让我们对某些重要人物形成固定的“角色期望”。 父亲因为外遇离开母亲,我恨他!所以从小我就对自己说,我不会重蹈母亲的覆辙...

 我们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受一些伤,而这些伤会让我们对某些重要人物形成固定的“角色期望”。

 父亲因为外遇离开母亲,我恨他!所以从小我就对自己说,我不会重蹈母亲的覆辙。我要看好我的男朋友。

 可是越不想要什么,就越会遇到什么,我的男友很喜欢乱放电,这让我总是要花大力气来猜疑他。

 他有事没事就会送其他女生礼物,我们第一次矛盾是在白色情人节,他居然在送我花的同时,送其他女孩毛绒玩具,虽然他说对那女孩没有追求的意思,只是欠对方人情。但我心里却跟吞了骨头一样难受。从那天开始,我每天都要检查他的手机短信,每天都要打10次电话来“查岗”,特别是晚上。而且我也不让他交任何女性朋友——很无奈,他的女性朋友总是那么多。这让我非常郁闷。

 我知道,这里面有我父亲给我的阴影,让我很敏感,我也不想这样。可是我总觉得他会和女生多说话,会送人家小礼物,就是一种讨好的行为。我真的接受不了!希望他能慎重对待异性朋友。

 我们为这些吵了很多次,他总说我有“疑心病”,我真的有病吗?难道他的行为不值得我怀疑吗?

 心旅人小若在努力尝试各种方法保护自己的爱情。她用“疑心”来求自己的“安心”,却发现越求越疑,越疑越不安。

 男友对异性热情,简直就变成了她的心病,因为他这个“习惯”正好碰触到她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因为父亲出轨的经历,她对爱人的专一很在意,在这个问题上也自然比旁人敏感一些,但男友却不以为意,所以问题就变得很明显。

 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受一些伤,而这些伤会让我们在未来人生中出现的某些重要人物形成固定的“角色期望”,比如我们常常用爱人来弥补父母的不足,所以经历父亲出轨抛弃家庭的小若,才会把“男友”这个角色定位为——“不出轨,不和异性社交,眼里只有我”。一旦男友没有符合这个“角色期望”,小若就会因不安而焦虑,因焦虑而疑心。

 这并不是一种病,因为她的成长经历没法改写。在爱情里,她最看重感情的专一、爱情的长久,它的重要性是100分。同样,这也不是男友的错,他喜欢赢得异性的好感,这可能也是他成长的经历决定的,或许他对女友的角色期望是“爱我,且给我自由”。两人之间的矛盾,是成长经历和他们的角色期望有差异的问题。

 一个人最柔软最在意、曾经受过伤的地方,都是神经系统最发达的地方,因为这样可以捕捉最细小的危险,以保护自己柔弱有伤的心,所以“角色期望”对我们是一种保护。小若的敏感猜疑是在保护她的爱情和婚姻,这和男友的“想要异性好感”一样,都是一种心理策略。但小若却在“思考”和“推理”时,忽略了一个问题——男友想获得异性好感,并不意味着他要出轨。所以小若需要知道的是,从送礼物表示好感到爱上别人,行为出轨,这并不是一个必然会发生的逻辑事件;即使发生,中间也有漫长的发展过程,仿佛只要男友送礼物给别人,就意味着可能出轨——这个“推理”太快了一些,也太“跳跃”了一些。如果可以放慢一点自己的想法,或许就能降低一些担心,也减低一些他们之间对这件事的火药味。小若可以试着告诉自己,毕竟只是送礼物嘛,不一定发生不好的事,即使发生了,等到真发生的那一天,我也来得及处理。不用那么早就开始防御。

 小若的“角色期望”很难改变,同样的,她也需要将心比心,了解男友的“角色期望”和她的一样,也很难改变。因此她还需要尝试的是接纳和理解男友的“期待”。

 很多人的爱情都会因为包含着某些“角色期望”差异而令人担心。我们不能要求爱人在看待某件事时和我们一样在意。健康的爱情需要允许一些差异存在,并不是将所有“杂质”剔除了,爱情才能安全,要知道没有杂质的玻璃,是最容易碎的。你的爱情是脆弱还是坚韧,往往就看你如何对待这些“杂质”。

 角色期望是指对某一社会角色应具有的心理和行为的期望。比如谈到“老师”,我们就会有一个知识渊博、很爱说教的印象;又比如谈到“妈妈”的角色,我们就会期待它是一位温柔慈爱的形象……这种期望对我们的影响很大:当我们在面对一个人之前,就已经对他有一种角色期望,当现实与期望不符时,就会让我们失望;而且当我们自己背负着别人的角色期望时,可能就会发生压力,比如当你做了老师,你却不能扮演知识渊博的角色,就会怀疑自己是否适合做一名老师。

 疑心病让爱挂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