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空间 首页 > 宝典

自由的生活,必然从孤独开始

  在目前的时代背景下,言行合一的中国人必然是孤独的。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能“虽千万人吾往矣”,但很少人能做到。今天的人要在这个时代有真正自由的生活,必然从孤独开始。...

  在目前的时代背景下,言行合一的中国人必然是孤独的。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能“虽千万人吾往矣”,但很少人能做到。今天的人要在这个时代有真正自由的生活,必然从孤独开始。

  思想是我们获得解放的前导性力量。欧洲的文艺复兴开展一段时间后,社会运动形成了,很多人被大社会裹挟着往前走,社会形态从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转换,工商业者兴起、工商城市大规模崛起,社会发展到了某个阶段,人既得到了解放又不孤独。

  但今天的我们还谈不上达到那种程度,今天肯定是一批有想法、想行动、很孤独的人先去开拓,这是历史性的命运。这需要力量,思想的、行动的力量,需要去拓新,而不是局限在小范围里寻找自我。

  我知道一个31岁的日本女人,独自来到云南丽江虎跳峡,在一家纳西族办的民宿住下。她看到清新的大自然,金沙江一年四季流动,充满野性的力量,民宿小伙子上上下下忙着干活。人类是这么自然地生活着,她越看越喜欢,最后选择留下和小伙子结了婚,一起做民宿。她感觉找到了这辈子想要的生活。

  还有一个二十几岁的美国姑娘,也来到丽江农村。当地一个男人的妻子去世了,他独自带着孩子,腿有点跛,但男人的眼神透着简单纯朴。这个美国女孩子一下子喜欢上他,最后决定嫁给他。

  人和人的生命观、价值观、人生观都不一样,关键看我们珍惜什么。

  有思想的人是孤独的人并不是要决定改变时才特别孤独。全世界的人类,只要有自己真正的价值思考,有思辨精神,很大程度上他都是孤独的。因为这个世界处在很大的矛盾中,各种各样的力量裹挟着人,形成一股一股强横的对抗力量。

  有些孤独是必然的。

  任何时代都有一个问题,就是思想者、有自己的价值判断的人,他和社会大众始终存在一种紧张的关系。古希腊时期,公民很自由,所以孕育了一些思想,但凡是认真思考的人,他的思想必然难被大众接受。

  思想家、探索者必然是孤独的。比如柏拉图学派,他们认为这个世界都是影子,我们孜孜以求的那些东西都是影子,都不是真实的。这个世界最真实的是理念的世界,本质上是一个内在的、超越我们每个人的世界,所以人一定要生活在理念世界,而不能生活在现象世界,世俗社会都是在现象社会里,都是在具体的欲望里。

  柏拉图本身就很孤独,他和社会的关系,始终有种离群感,他有一个著名的洞穴理论。一群人铐着锁链在洞穴里生活,外面有阳光,有树,阳光把树影照到墙壁上,大家以为这就是真实的世界。后来有个人挣脱了锁链跑出去,发现原来外面才是真实的世界,于是赶紧回去跟大家说。大家认为这家伙胡说八道,群起而攻之,把他打死了,然后继续沉迷于墙壁上的世界。现代很多人否定一种新思想的时候,就像洞穴里的这些人,因为如果你承认外部的世界是真的,那自己的一生就毁了,自己原来信奉的价值全部荡然无存。那种普遍的、不需要思考继承下来的东西,必然是单一的,所以他就不可能看到另外一个更真实的世界。

  所以,柏拉图心里有孤独感。

  还有伊壁鸠鲁学派,尽管他们是个追求快乐的学派,但他们觉得众人都是在追求动态的快乐,在不停地变化。他们认为真正的幸福、快乐是静态的,是对痛苦的超越。人只有在艰难的跋涉、探索里,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幸福和快乐。但是今天消费主义盛行,我们很难拥有一种真正的、让我们生命有连续性的东西。尽管伊壁鸠鲁学派提倡快乐,但他们内心也很孤独。

  斯多亚学派认为世界有其内在的秩序,就像黄金分割比例一样有标准规定,我们的生活绝对是超越日常的,我们要追求一种更加符合这些规律的东西,这才是一种有价值的生活,才符合宇宙的本性。他们有一个著名的观点:一个人应该做世界的公民,要认识这个世界。但现在大部分人跟世界不对称,他们用自己一点儿小小的生活经验,一点儿小小的知识,来面对那么广阔的世界,然后想把世界打包到自己小小的愿望里。我们是在这样跟世界建立一种关系。如果一个人想去打破常规,像斯多亚学派一样进行这样一种思考的话,那他必然也很孤独,跟世俗的关系很远。

  犬儒学派希望人活得像条狗,高度简化。第欧根尼睡在大木桶里,这个人白天上街提个灯笼,人家说太阳这么亮,你提个灯笼干吗呢。他说我在找人。他认为这个世界没有人,大家脑子里一塌糊涂,根本看不见这个世界,他要找一个真正的人,却满世界找不到。他多么孤独啊!

  他觉得人类的欲望太猖狂了,都是名誉、财富、地位,完全忘记了我们生命自身的美好、自由。


Top